心智状态

  人格发展是一个既神秘又难以捉摸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潜意识力量,推动者要让他的心智与情绪成长,这是不受地域、种族以及文化限制的。

  成长与发展隐喻了一种线性的进展,这种线性进展在由生至死的时序推移中明显可见。然而在人类本质的发展层面中,有些东西却无法以单纯的先后时序来掌握,这就是某些精神分析师们所谓的心智状态。任何一种心智状态,无论它闪逝得多快,都是以过去为基础,同时又包括了一个可能的未来。这种现象与心智状态的本质及特性有关。

  人的心智状态是否滋养了发展潜能的种子?它是否也会进一步将潜在的发展力量局限于停滞的或冻结的思考态度中?它会让发展反向进行,让人格退化到过去的自我,并且固着在那儿吗?这些心智状态可能稍纵即逝,也可能根深蒂固。它们也许能产生向前走的鼓舞力量,或者诱惑人们回头观望。

  克莱因与比昂的理论,让我们得以思考人类行为的本质与意义,因为人类行为不仅受到持续变化的心智状态所影响,也受到这些状态在为适应婴儿期、潜伏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等各年龄层的发展性变化所影响。克莱因将这些心智状态或态度称为心理位置,代表一个人在观看自己以及他与世界的关系式所采取的视角。这些心理位置又分为偏执分裂心理位置,以及忧郁心理位置。人们透过心理位置来体验生命与关系,这样的理论使我们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解有了重大的转变,使我们从着重于解释与治疗个别状,转变为着重在个人与其显著的心理状态的关系中,而开始追溯整体的发展潜能。

 

  偏执分裂是用来描述小婴儿比较早期的心理位置,这个词汇包含被害恐惧的主要焦虑,及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机制的本质。后者,就是类分类或分裂的功能,藉此,个体是以极端耳朵方式来体验人与事件,一切若不是美好到不真实的地步,就是可怕到不真实的地步。这样的心智状态常有以下特色:只关切自我利益的维护,面临身体与精神的痛苦时会有被害感,会不计代价来维护自己。在这么早期的生命阶段,这是一种自然而必要的状态。因为此时,婴儿必须处理他的情绪经验,而他尚无能力在心理上自行消化这些经验。

  在接下来的忧郁心理位置,将会出现较体谅的态度,与别人的关系虽然有矛盾情绪,却显得较为平衡。此时会出现关怀与担心的感觉,并且会开始担心,受挫和生气的自我会伤害所爱的人,而有了自责感。罪恶感以及想要使事情更好、想要修复关系的欲望,便在这种认知下产生。这些反应环绕在别人是独立于自我的经验中,而别人是完整的个人,在自己立即而狭隘的需求之外,也有其独立的生活。这样的经验,回过头来又激发了焦虑感,担忧别人的脆弱可能会危害自己。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关系便成为这个焦虑的核心主题,一个永远存在的复杂问题。而这就是处于克莱因所描述的忧郁心理位置下,特有的混杂与矛盾感受中的焦点。

  从精神分析理论所谓的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转换到忧郁心理位置,或说从原始自恋转换到客体关系,这两种心智状态的转换,可能发生在婴儿期早期,但不一定会在那个阶段就完全转换。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将终其一生反复地发生。

20
心理专业积淀
182689人次
心理咨询认同
三城四地
五家专业中心
2000+来访者/年
信任选择
268名心理从业者
专业细致的心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