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近大家在讨论“贩卖焦虑”,我也来举一个例子:女孩的腋毛。
一战后,女性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成为消费主力。1917年,为了增加“刀片”的销量,某公司发动了一场“腋毛焦虑”,力求使女人们相信腋毛是“不卫生的“、“非女性化的”。结果它的刀片销量果然翻了一番。
创造焦虑是比较容易的吸引关注和消费的方式。在这个传播焦虑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焦虑变得理所当然:不去健身会焦虑,不读书会焦虑,这也焦虑,那也焦虑。总有人试图告诉你,你活得不好。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的朋友,不再以人品、性格为依据,而是将他的地位身份作为接触的一道门槛。大家开始遵循这样的一个社交等式:成功=值得结交。
为什么我们会担心被同龄人抛弃?因为“落后”,仿佛成了焦虑的开关。
可是这种焦虑真的是合理的吗?为这种焦虑痛苦真的是值得的吗?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致所有在努力奋斗但不高兴的生命们:你努力成瘾了吗?里曾经提到过:
有无数的人告诉你,要努力去改变自己,努力去变得更好更好更更好。但当你看不到这条“变得更好”的路的尽头的时候,焦虑和抑郁也常常随之而来。
但如果你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师会建议你看到自己的努力,探索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到底在追求的是某个目标,还是只是在漫无目的的“瞎忙着”。
也许只有当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之后,也许才能真正依据自己的本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真的焦虑得无法自持,我当然会首先建议你去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人们只看到一小部分的我们,比如职业,却全然以此评断我们身为人的价值。
你的工作是什么,俨然已经成了party上的通用问候。
在这个时代,人们情感的报酬只被限定在物质的获得中。
人们在追求金钱、工作、名车的时候,想要的往往不是那些事物本身,而是拥有这些东西后得到他人的注意、尊重或是爱。
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我们从小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充满机会这很棒。但又控制不住自己一直在想:万一我们无法在这种充满机会的社会中爬到高点怎么办?
书架上的《如何在15分钟内成功》和《如何应对低落的自我满足感》本质上是相通的,这个社会在告诉大家他们可以拥有任何东西,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
过去人们知道社会阶级是被操纵的,如果你生活在底层,人们不会认为是你的错。
但现在人们说我们的社会是选贤举能,报酬是属于那些值得拥有、勤奋聪明过人的人。这听起来很棒,但如果你真的相信社会是这么运转的......
这就意味着有些人在社会底层也成了他们应得的。在中世纪英国称贫困的人为“不幸的人”,在现代,他们称贫困的人为“输家”。
这种价值观使我们在看到别人脆弱的一面时,脑子里蹦出来的一个词是“矫情”。
事实上很多人从未想过有些自己触手可得的东西,对某些人来说,是他们要付成很多才能到达的目标。
曾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中高阶层的人隐姓埋名去底层生活能否只靠个人能力脱离阶层。然而实验只坚持了3个月不到。挣扎在温饱线的底层生活令他完全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能怎么办呢?
首先,别相信任何社会真的是选贤举能的。
事实上,运气和意外仍关键性地决定人们比较后落在哪个阶层。对待人们时,尤其是对待自己,不要认为他们在哪个阶层完全是他们应得。
第二,创造属于自己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成功的方式,其中一些跟身份、地位并没有关系。
不要盲目地顺从社会的定义。实际上,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很多成功和幸福的模式,你本人其实是不认同的,是你不想显得自己是“输家”,所以只好顺从了呢?
第三,我们应该避免让外在的成就来完全定义自我。
我们还有许多重要的方面不会写到自己的简历上,我们的爱好、想法,这些都很重要。
或许你也发现了,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他身上的所有特质都被称作“走向成功”的特质;然而同样的品质放到失败的人身上,就又变成了loser的象征。
这不是为生活的不幸找借口,我们也该承认,尽管努力就会得到回报,但同样的努力之下,得到的回报并不一定会公平。
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建议和指导摆满了书架。很多话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但这并不代表它一定适合你,适合这次时机。
什么是成功,怎样才能成功——不管你是遵守这社会的“规则”还是有自己的道路,希望这都是你思索过后内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