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逢春节临近,总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对春节回家充满了焦虑与恐惧。对他们来说,回去团圆倒不如一个人冷清自在。他们的纠结,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纠结是一种焦虑的体现。春节焦虑本质上还是关系的焦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关系成本大幅度增加,常超过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二是言语和行为上的强迫,这是春节焦虑的重要原因,也是国人面子文化的重要体现。为了面子和以后,出现了“应该”和“必须”,这背后无形增加了对节日的焦虑。
网上还总结了“恐归族”“五大怕”:一怕饭局“车轮战”,太累;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来人情债,太烦;五怕节后综合征,太愁。“恐是一种心理活动,主要还是压力所致,而红包、人情、婚事、春运等都是压力源,综合到一起,一些人就无法承受和面对,选择逃避的形式来回避压力。”
如何缓解恐归族的焦虑与恐惧心理:
1、调低心理预期
“中国人有"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但真正做到衣锦还乡的人并不多。因此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做出成绩,在春节回家时会感到不安。”其实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差距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满足和评价成功的体系,如果适当调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把回家过年情感交流作为主要任务,而不是把成就作为自己在意的事,恐归的心理就不存在了。其实春节对于一家人来说,就是团聚共享亲情的节日,哪怕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都是礼物。
2、变压力为动力
“恐归族要从心态上进行调整,自己减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换个角度,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父母的督促、礼品、红包都作为来年的动力,没有伴侣的,可以在2010年积极摆脱光棍身份,争取做个"脱光族";没有钱的,来年要更加努力工作。
3、真正了解父母渴望
对于老人来说,亲情的抚慰要大于经济上的抚慰,老年人害怕的是孤独感。虽然个人事业成功会给父母带来满足和安慰,但父母需要的是大年三十团聚的感觉。春节本是团聚的时刻,在外工作,平时就很少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在春节团聚的特殊时刻,没有子女陪伴,父母会倍感孤单,没有子女陪伴,过年的喜庆味可能会大打折扣。
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方式,春节“恐归”其实也是年轻人自我观念、耐受力与社会外界影响的博弈,年轻人应该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平衡好事业与亲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建立正向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