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面对焦虑的态度
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或者因为自己面对不幸无所作为,于是觉得自己特别软弱,加深对自己的伤害。这个大可不必,原谅自己,要看到这就是人性。美国大兵够不够强悍?但是因为战争获得应激创伤的不在少数:敌人没能给这些大兵造成身体伤害,但是却造成了长期的心理创伤,很多人回到家越来越沉沦。而美国退伍军人部(Department of Veteran Affairs)给出的方法之一,就是冥想:Study: Breathing Meditation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而能够在知乎看到这篇文章,或者从其他渠道得到帮助,意味着你有了更多的机会改变命运。真的。
事实上,如果学着接受客观事实,宽容、理解人性,爱自己,不judge(比如认为自己不好,不行,异类等等评论和贴标签的行为都是负面的judge,一种带有情绪化的主观评价,与此相对的是客观“描述”事实);无论一开始情况多糟糕、对于情绪波动多大、血压多高、激素分泌多少、精神多紧张,一段时间后这些生理反应都会慢慢消退。让自己作为旁观者观察之,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能几天,可能几周。等到过一段时间生理反应消退了,再回头看看,觉得就没有什么了。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强化(reinforce)的机会,生理上会逐渐覆盖以前焦虑和不安的模式(对,敏锐的孩子可能发现,这就是高中生物巴甫洛夫的狗的那个原理,其中的要素是多次重复、马上给奖励)。
6、面对不同场景的正念
心理学中有个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诺奖得主Amos Tversky and Daniel Kahneman提出的,有助于更好接受现实。你怎么解读一个既定的事实,决定了你是否容易接受这个事实。论文中的例子是,面对失败,你认为这个是一个成本(cost or lesson),还是一个损失(loss)?认为是损失的人显然要悲观一些,着眼于过去的错误;但是认为是成本或者是交学费,显然要乐观得多,着眼于未来的收益,也更容易让自己接受。
通过学习、强化这些正面的想法,在不同情景下经历多了,自己就会有面对未来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信心和能力,内心也就越来越平和。这个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变化会一点点发生,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面对相同的情况,本能的反应和情绪、以及解读,已经不一样了。
对于不同的情景和焦虑来源,正念也不尽相同。以下列举一些我建议的心态和想法,从认知上去找到可以取代造成不安想法的正面观念(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元素之一):
面对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从内心否定自己,觉得一切好的东西都跟自己无缘。如何让自己彻底走出这样的心理人设?
怎么培养安全感?
遇到不可控的意外:
人遇到挫折、打击后该如何调整心态,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人生的重大事件,比如高考:
抑郁复发并加重 高三生 该怎么办?
社会因素下的女性的安全感:
为何average中国女性表现出(或声称)需要从男人或者其他哪里获得安全感,而外国女性很少看出这样?
恋爱焦虑:
如何克服焦虑型依恋型人格?
单身的时候一个人活得挺好的 一旦开始恋爱就会丧失安全感 总觉得对方不爱我 比较终会被不安全感打败?
造成的不合群(对,可能造成焦虑):
为什么一个人总会被人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