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派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习得的,也就是说,凡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某种行为模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去建立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从而放弃旧有的行为模式。
打个简单的比方,过去的电视机如果图像不稳定,你可能会去拍一下它,拍它之后,图像变清晰了,下一次再变模糊,你会效仿一次的做法,又去拍它,让它变得和你想的一样清晰,它又做到了。你和电视机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你们之间才有的默契,它不听话,你就拍它。这种拍电视机的行为就是这样学到手的。
换言之,你通过学习,分辨出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行为,以及获得应对外界对你提出的要求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会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行为,比如自我管理、行为控制、承担责任、积极面对困难;同时也会学习到一些不利于自己成长的行为,比如逃避责任、无动于衷、自我放任、反应冷漠、退缩抗拒。
而你在人际关系中的害怕冲突、对权威的顺从、过于自我约束的表现,具有行为退缩的风格。这种行为风格的养成,跟你过去习得的经验是相关的。
所以在这里,做个猜测,不知道你从小和父母的交往是什么样的一个模式,父母对你的教育是否是训斥和说教,或者你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这种退缩反应来面对问题。父母对你的态度如果是严苛的,幼小的你无法反抗,和父母的交往中就会不得不以妥协和屈从来保护自己不受到惩罚,也维护了父母的权威。或者是你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不知道如何和比自己年长的人以及同辈交流,不得不学习到谦虚和忍让,以求平平稳稳不出差错。
这种行为风格一旦养成了,就有可能被类似的情境强化,跟亲朋好友、师长同辈、工作对象相处的时候,你都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无法跟他们自如地交流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行为模式压抑了你的个性,降低你办事的效率,你也没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也就是,在需要你表现出应该有的行为(勇于表达不要退缩)的情境中,在你的行为系统中缺乏这种行为(勇于表达不要退缩),这个时候问怎么办?解决的办法就是重新建立一种适应的行为,把这个空填上。
如何建立起一种能让你自如地面对自身以外的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再惧怕和别人起冲突的行为?从而改变这种让你尴尬而不舒服的局面?
观察学习
在你身边,一定有人际交往方面坦然和勇于表达自己的人,你要在日常留心观察他们是怎么和别人进行观点碰撞的,注意他们用了什么技巧,怎么说话的,他们的交流结果是否是你希望的那种结果,以他们为榜样,在他们身上找信息,学习他们的行为风格,人是善于观察的动物,观察法是有效的。看影视剧、看书,同样是强有力的观察学习来源。
示范
可能的话,你邀请你认为可靠的朋友,在模拟情境中给你示范,朋友的示范作用能够修正你对自己在交流中不适当的预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你也可以参与进去,真切去感觉全新的体验。
改变内部语言
你害怕与人冲突,无法直面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你的内部语言通常是“我比较hao不要说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万一一个不小心,他们生我气怎么办,我吃不了兜着走怎么办,我收不了场怎么办。”
你的这种退缩的行为风格也部分地由你的不良的内部语言的暗示促成的,这个时候你要把内部语言改换成积极的充满挑战的,“我要是不说出来,怎么知道对方同意不同意呢?也许结果没有我想的那么糟,我可以去试一试。” 当你改变了内心的逻辑,再去验证自己的行为,通常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重新建立一种行为模式,需要你去积累经验,通过时间的考验,找到良好的感觉,你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发现自己不是现在的这个自己了。
同时也需要你展示自己的聪明,要知道说话的轻重,分寸的拿捏,但这个仍需要你通过实践去体会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