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病床上的生活。听她讲的过程中,我丝毫感受不到她对疾病的担忧,反倒有一种很享受生病的样子。不禁疑惑,生病给她带来了什么好处?
这样想着,脑海中就出现了一些知识:有一种类型的人,在关系中受到挫折时,会故意把自己弄伤,或让自己生病,让自己处于弱势状态下,就有理由迫使对方妥协。这样的模式比较早来源于个体幼小时与父母的相处。比如有些儿童的父母,工作太忙,根本无暇照顾他们,儿童偶然一次的生病,使得父母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照顾病儿身上。在接受照顾的过程中,病儿有获益。一次的获益会诱使儿童再一次寻找机会,让自己失衡的心理状态得到恢复。如果恰恰每一次生病都能获得父母一如既往地关注,久而久之,儿童就会把“生病”的行为发展成一种习惯。
如果悠悠也是这样,那么,她刚才的讲述是不是在向我炫耀:“哈哈,我生病了”。反倒坐在旁边的我,有些恍惚,“生病有什么好高兴的?”仔细一想,生病对她来说,也许的确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生病的时候,她可以暂时不用上班;生病的时候,她可以让离异的父母一起出现在自己面前;生病的时候,她跟男友的吵架可以一笔勾销;生病的时候,她可以像婴儿一样被照顾着;生病的时候,可以远离亲朋好友的评论;生病的时候,任何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推后;……
6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感情不合,离异了。那个时候她跟着妈妈生活,爸爸虽然和他们在一个城市,但一年可能只见到2-3次。为了能更多地见到爸爸,她生了很多的病。她经常凌晨胃疼,为此妈妈没有少带她跑医院,每当妈妈无助的时候,就会给爸爸打电话,这样就能见到爸爸。有一次,她和妈妈春游,骑着自行车从陡峭的坡上滚下来,导致右腿骨折,伤口经历了半年才愈合。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是自己比较幸福的时刻,爸爸和妈妈为了她的腿,要一起带她去医院,这个时候她就觉得,她还有爸爸妈妈,似乎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里,很享受。再到后来,心情不好无助的时候,她就会生病。
这样看来,“生病”是一种模式,通过生病可以获得关注,可以满足自己暂时得不到的需求。但“生病”这种模式,恰恰又阻碍了悠悠的成长。它使得悠悠停留在幼年的那个时刻,错误地以为,“生病”了,一切就会好起来。实际上那是心理呈现的一种假象,是一种错觉。带领悠悠认识到自己的模式,并有勇气改变固有的模式,是悠悠接下来的成长之道。悠悠知道:“很痛苦,也许痛苦到自己想放弃,但只要坚持下来,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