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怎么克服敏感多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反过来问一句:为什么要克服敏感?
下面也许是几种常会听到的回答:
“我觉得自己就是想太多”“我不这么事儿的话,也许和同事们能更好的相处”“我就是太zuo,才把好好的男朋友闹分手了”…
积极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比喻,叫恋爱中的刺猬。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因为只要是人际关系,就会因彼此间的不同而感到疼。如同两个刺猬试图相拥一般,不扎到彼此是不太现实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过于敏感”其实并不成立,每个人都会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感到痛。
所以说这里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避免这种痛苦,而是如何应对它。
在这里,要么痛苦到底、要么一拍两散的二元论是比较常见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不仅会令人陷入“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艰难选择,更隐藏着一个让人痛苦的无形假设:“‘他人’没有义务也不一定会对我的需求负责并且给予照顾,我在对方心中也没有那么值得被包容和理解。所以我只能要么痛苦的忍受,要么干脆学会孤单到底。”
这个困境是“过于敏感”人群所要面对的真正难点。而要走出这个困境,并不是要努力去战胜一方(学会孤独或是干脆敏感到底),而是找到它们之间的边界。简单的说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虽说你得到的呵护和安全感并不完全足够,但遗憾和未被满足的部分是可以忍受的(会难过,但不至痛苦)。也就是一个痛苦和满足、爱和恨之间的平衡点。
在一段的充满包容和理解的关系中学会去面对失望和不满,学会如何应对这种情绪:自我承载一部分、彼此讨论一部分、适当放弃分离一部分、向外寻找一部分。而不是一锅端的服从或者决裂。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相信关系的韧性,相信自我的价值,学会更自如的面对失望本身,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1、承载情绪,理解伤害体验。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如失望、沮丧、痛苦等很多负面情绪的挑战,这些情绪需要得到足够的承载。这个承载建立在对你过往经历痛苦的完全理解上。这一点做不到位,会让人感到“我想要很多支持,可是没人给的了”。
2、审视客观情况,共同寻找新的方向。面对一个痛苦时,真正让自己走出来的并不是情绪释放,而是在情绪释放后的客观理解。去真正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方为什么这样反应,到底是什么让我无法割舍这些自我纠结。这一点做不到位,会让人感到“倾诉和求助没有什么用,我仍然一个人在痛苦的漩涡中挣扎”。
学会变得不敏感,并不是学会忍受,而是让自己变得内心坚定,拥有一个更加灵活坚韧的人际关系信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相信关系具有韧性并值得信任。这不仅是一个如何面对他人的问题,更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
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