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孤独是一种心理病吗?”
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有病的,少数人是非常有病的。所以结论就是人人都有病,病在轻重缓急不同而已。
但是喜欢孤独这个部分确实是一个可以谈谈的话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也经常会听到类似的对话,比如说:
“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呆着,不想去认识别人了…”
“跟人交往很麻烦,不如自己独处。”
“我的时间太宝贵了,不想浪费在无谓的人和事情上。”
“我想我就一个人待着挺好,也挺开心的。”
嗯,听上去逻辑自洽,只是稍微有些惆怅和无奈的味道。确实独处对于人是很有意义的时间,再好的关系也需要个人空间。我们可以用这个时间来学习与自己相处,陪伴和滋养自己的内心,补充人际交往时消耗的能量,去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生活。
但是如果孤单成了爱好,这个事情就有些奇怪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生发展的主线是自我发展,这一点我想是大多数人都接受的观点。我们努力成为发展更大的关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发展的核心是将外在世界里新的、更好的元素不断地注入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往是不可能被回避掉的。因为他人是新元素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还是观察他人的行为,都通过和他人互动完成。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不存在从头到尾一个人呆着的生活。因此你并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呆着,而只是希望限制“他人”出现在你生活中的形式和范围。把“人”功能化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策略 — 我希望他能够只以这样的功能、这样的状态存在在我的生活里就好,别的就可以不用了。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并不是你有多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而是反过来,你有多不喜欢对方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一个有着你不喜欢的相处状态和相处功能的人和你呆着。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些不被自己喜欢的状态和功能或许是对方不停地情感索求,又或者是不停地对你情感忽视,也可能是永远无法理解你的情感挫败。总而言之一句话,和这些人待在一起,实在是,心累。
“那你说怎么办,我就是找不到能让我在一起呆着不累的人。”
确实,是挺累的。
但是,但是,但是,这不是正是生活常态的一部分吗?优点越明显的人往往缺点也越明显,你需要和渴望的人或事通常也具备你难以认同或接受的特质。这就像是我们找不到喝完了既能让自己放松愉悦,又永远喝不吐的酒一般。再喜欢的游戏也有不尽如人意不完美的地方,再喜欢的电视剧也有完结的一集,再喜欢的事业也有令人疲累懊恼的时刻。为什么对于人这个种类来说,你宁可选择让自己爱上孤独,也不想去学会如何去处理呢?
我想应该是因为孤单和痛苦的体验吧。付出的情感得不到人回应,自己的想法不被人理解,感受、需求和状态不被人重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是极度痛苦的体验。对于曾经深刻体验过这些情绪感受的人来说,想要远远逃开、永远不再去重新经历体验这些感受的愿望,是没有体验过这些的人无法理解的。
家中父母不断争吵,盼望离开家生活会更好一些的“独立”;
被迫学会独处,来面对空荡荡的家的“坚强”;
必须学会不去期待,来面对一次次失望的“自立”。
这真的很疼,疼到让人宁可切掉自己的一部分,也不想再一次体会这些。
喜欢孤独的本质,是害怕孤单吧,所谓不拥有就不失去,不开始就不结束,不相聚就不分开。自己一个人将就着,也比要去面对着那些麻烦的、搞不明白的、提心吊胆的人要好很多。
逻辑虽然是这样,但是情感上仍然很辛酸不是吗?伤害虽然被避免了,但是孤独却依然不断地折磨着自己。为了回避过去的伤害,舍弃了未来的希望,卡住了现在的自己。这说起来仍是有些些凄凉。
只能说,这只是我们探讨的一部分。如何去合理平衡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一部分。我始终相信,你的选择是非常有道理的。没有人有权利告诉你,你应该干什么,你该如何过你的生活。
这样的成长,长的是我们的“自我”。它是构建“我”的一部分。“超我”让人明白该怎么走,“本我”让人始终保持动力,而“自我”,帮助人不断发展和应对伤害。它能够真正确保我们走的路是为了自己。“自我”的发展不是从学会应对问题开始,而是始于学习面对自己内心、聆听自我感受。在伤害中依然可以分辨爱,学习在享受爱和暖意的同时,也能耐受不完美和失望。抽空也看看自己内心关于孤单的感受吧。找个人,找个地方,聊聊,分享一段时光,放下一些纠结。你会有更多的空间去体会当下,去体会人与人之间那些细节的美好。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