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翻看朋友圈,发现越来越多人,用强迫来形容自己,事实上我们身边真有这么多强迫吗?
测测你的强迫指数
钱包里的钞票从小到大按顺序依次排好。
书架上的书必须整齐。
受不了手机应用上的小红点。
锁门之后一定要检查三遍。
戴耳机一定要分清左右边。
如果你看到以上选项,有全选的冲动,那么我想告诉你......洗洗睡吧,别多想了,你离强迫很远。
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做事追求完美、过分挑剔、追求整齐等特质,那他可能有强迫,但事实上这些特质并不能代表强迫。
维基百科上关于强迫的定义是这样的:强迫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强迫行为和思维,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无意义的、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复侵入患者日常生活。患者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这种冲突使其内心充满焦虑,同时影响正常生活。
这显然和我们朋友圈里出现的强迫不同。
典型的差别是“愉悦感”,一个爱整洁、挑剔、追求完美的的人,在整理完钱夹里的钞票,书架上的书之后感受到的是愉悦感,更不用说消灭小红点之后内心的小雀跃了,但是真正的强迫,反复的查看、核对、整理都是他们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做的事,他们想停止却控制不了,完成之后没有与愉悦只有焦虑和痛苦。以洗手为例,因为爱干净洗个两三遍手是正常的,但是控制不了的反复洗手几十次,甚至手破皮流血都停不下来的则属于“真正的强迫”。
为什么我们用各种“”描述自己?
在朋友圈和各种社交媒体上,除了强迫还有抑郁、社交恐惧.....等词汇用来描述自己,大家不在意这些名词的真实含义,只要它描述的其中一些特征和自己相关就足够成为自己的“标签”,就像爱整洁、反复确认便成了强迫,不爱和人说话便成了社交恐惧,偶尔的伤春悲秋则成了抑郁......我们用各种标签化自己,好让别人一下子了解自己,省时省力,岂不妙哉!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温馨提示:语言表达想法,也影响行为。当我们用各种“社交恐惧”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也变得更加不爱和人交流,成为真正的社交恐惧,所以当我们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注意时时警醒自己,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