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女士来寻找我们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晦暗未明。她是为了孩子的事情过来的,孩子沉迷上网,和妈妈几乎毫无沟通。J女士和先生几年前离异,分开之后,对于财产和孩子抚养权分割纠缠不清。合钱买的一处房子,双方都不肯装修,于是J女士和女儿就长期住在没有装修的房子里。另外的一方面,双方也无时无刻不在孩子心里,灌输对方的不好。结论就是,孩子将自己的心门深深地封闭起来。妈妈希望咨询师帮助她与孩子沟通,但又不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
这样的情况,且看看温尼斯特是怎么说的:
“正常的小孩是什么样子?他是不是只要吃东西就会长大,还会变得笑容可掬?喔,不,他才不是这样的。一个正常的小孩,如果对父母有信心,就会出尽各种状况,他会锻炼出分裂、摧毁、恐吓、削弱、滥用、欺瞒及巧取袞夺的能力。所有可能面对法律制裁(或就靑少年而言是收容所)的坏事,小孩婴幼儿时期在家庭关系中,就全部做过了。假如这个家经得起小孩对它所做的一切破坏,孩就会安定下来玩游戏。不过这个家得先通过考验,尤其是小孩对父母的关系和家(我说的不只是一间房子而已)的稳定性有些许怀疑时,更是如此。小孩假如想要感到无拘无来,想要玩游戏、俩画,做个不必负责任的小孩,他就得先意识到体制的存在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情感发展的早期充满了潜在的冲突和分裂。小孩跟外在现实的关系,根基尚未稳固,人格也还没完全整合。原始的爱带着摧毁目的而来,但幼儿还没有学会怎样容忍和妥善处理本能。假如他有个稳定的、专注于他的环境,就能学会处理这些事情。假如要他不对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感到害怕,在情感发展上有进展,一开始,他juedui需要活在一个恩威并施(因而相当宽容)的环境里。
要是在小孩把“体制”概念纳入自己的天性之前,这个家就毁掉的话,又会发生什么事?一般的想法是,小孩发现自己“无拘无束”后,就会好好享受。但事实并非如此,小孩一旦发现生命中的体制瓦解以后,就不再感到无拘无束了。他会变得焦虑,要是他还存有一丝希望,就会到家庭外面去寻找体制。无法在家里找到安全感的小孩,会到家庭外面去寻找类似四面塢壁的东西,因为他心中还存一线希望,所以会向祖父母、亲朋好友、学校寻找一个外在的稳定性,欠缺这个稳定性他可能会发疯。要是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这个稳定性就会像身体里的骨头一样,长进小孩的心里,生根茁壮。这样,在生命刚开始的几个月和几年里,他才能够逐渐从依赖和需要被管教发展到独立。通常家里欠缺的,小孩会从亲戚和学校那儿得到。
这个扰乩社会安宁的小孩只是有点偏离轨道,要是他后来能找到稳定性,就能通过情感成长的初期和必要阶段,所以他会向社会寻求原本该由家庭或学校提供的稳定性。”
这么说好了,当一个小孩偷糖吃时,他是在寻找好妈妈,他自己的妈妈,因为他有权利向那个人索取所有的甜美。当她无法从妈妈处寻找,她便从爸爸处寻找。当她在父母那里皆得不到安慰,那么,学校与同伴或许会成为选择,再退一步,网络世界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保护的壳。父母或许可以敲碎这一层壳,但无法弥补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当孩子们躲进壳里,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孩子的失误,而是孩子内心的缺失。
在所谓的社会适应困难的儿童里,我们得以放手朝治疗的目标努力,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现在,再回头来看这些“被流放”的孩子,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帮助他们:一是可以给他们精神治疗,二是给他们一个稳定可靠的环境,提供个别的照顾与关爱,再逐步放宽独立自主的限度。事实上,没有后者的话,前者(个人的精神治疗)也不可能成功。因而,在儿童治疗的个案里,需要的是家长的帮助,是家长给到孩子没有条件的爱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