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关注心理健康,多一份从容,少一些焦虑。
导读:很多人由于对抑郁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抑郁的后果,“讳疾忌医”,不去寻求专业的治疗,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抑郁,希望大家警惕抑郁,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生病是一个信号,我们感冒了要吃药,心理方面出了一些问题,也需要及时的解决它,只要我们愿意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愿意去努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抑郁是跟感冒发烧一样常见,但又是危害相当大的慢性精神疾病。
你可能都知道,香港艺人张国荣、美国作家海明威、奥斯卡影帝罗宾·威廉姆斯、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都饱受抑郁的折磨。
名人才会得抑郁?
不,名人不过是冰山一角,只不过他们的曝光率与知名度较高而已。
路人甲、宋兵乙、炮灰丙、土匪丁、作为精神科医生的我……也有可能因常年跑龙套,加班没有吃上鸡腿,各种压力下深陷抑郁不能自拔。
大量数据表明:抑郁的终生患病率在20%-25%之间,也就是每100个人中有20-25个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曾患过抑郁。
虽然抑郁越来越受关注,但因很多人对抑郁没有充分的认识,还是无法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对抑郁的3个错误认识,你有吗?
一,不知道抑郁的状,尽管自己得了抑郁都不知道(包括很多经验、知识丰富的人)。
第二,认为自己得的是心理疾病,要靠自己的心理调节。
有人说抑郁是意志薄弱、想得太多、情感脆弱等,这是完全错误的。得不得抑郁跟你个人的意志力没有太大关系。
不是说你战胜抑郁,你的意志就强大,败了就意志力差。
第三,认为治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大,不能吃。
抑郁就是心灵感冒,人人都有可能得病。
得了抑郁,并不代表你不行,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病而已,就如我们所熟知的感冒,肺炎一样。
目前认为抑郁是脑功能疾病,是实实在在的病,跟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真实。
生物、心理与生活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的发病过程。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
与抑郁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
成年期遭遇的一些负面生活事件,也是触发抑郁发作的重要条件。
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一般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导致的抑郁发作
心情多差,才算抑郁?
如果你的生活逐渐变成这样子:
生活习惯开始改变,尤其体现在睡眠和饮食上。每日丧,睡不好,经常失眠,暴饮暴食或者厌食,体重减轻;
经常强颜欢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待着,找借口拒绝社交,基本抗拒一切亲密靠近与所有的聚会;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以前喜欢做的事,现在也不想做,觉得没意思了,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
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无是处,前途暗淡无光,经常感到内疚,更有甚者,认为自己罪孽深重;
心情总是很差,从开始的轻度心情不佳、心烦意乱、失意、高兴不起来。到愁眉苦脸、忧心忡仲、郁郁寡欢、悲观绝望。
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洗漱、着衣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几乎可以用“精神崩溃”、“泄气的皮球”来描述自己的状况;
经常产生轻生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性欲明显减退。
倒也不是说一下子就得病了。从正常状态到抑郁之间,隔着一个抑郁状态。
抑郁状态在临床上的状表现和抑郁一样,严重程度高时也有自杀风险,如果持续时间未达到两周,一般会诊断为抑郁状态。超过两周,就要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寻求医生的帮助,让医生诊断是不是得了抑郁。
医生是怎么判断我们有没有得抑郁的?
医生会根据你的病史、状、体格检查结果、心理测评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来判断你有没有得抑郁。
得了抑郁,怎么治疗?
对于抑郁的治疗,是全方位的,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根据抑郁状的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对于中度以上的抑郁
建议早期(开始治疗的1-个月)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到巩固治疗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并重的方式,后期可以在心理治疗为主的情况下逐渐减少药物。
2.对于轻度抑郁
对于轻度抑郁,一般主张心理治疗加运动治疗的方法,同时辅助物理治疗,光照治疗、音乐治疗等。
如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轻度抑郁患者会康复得比较快。
抗抑郁药物会有一些副反应,如口干、便秘、早期会有心慌、烦躁等,这些通过缓慢增加药量都是可以克服的。
很多人怕药物会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跟抑郁状给身体带来的“主”作用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小多了!
我们熟知的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得了抑郁,整夜不眠,经过正规的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现在不是很好吗?
同样是患抑郁的明星,如张国荣,乔任梁,由于没有寻求治疗,结果让人十分遗憾!
总而言之,得了抑郁,千万别自己一个人扛着,该看医生就看医生,该接受治疗就接受治疗,这样才能赶走抑郁,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