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玛有一个有趣的说法:那个年代心理健康不过是类似养生食谱的产物,它包括运用恰当比例的爱和安全感,富有建设性的玩具,或者有益身心的同伴,坦诚的性教育,情绪的正常宣泄与适当控制,然而这份营养均衡的心理大餐总会让人想到营养学家厨房里的水煮蔬菜,营养丰富却让人没有什么食欲,用这份营养大餐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长成拥有良好适应性却乏味无趣的人。
想想这种具有良好适应性却很无趣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塞尔玛的观点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是一道富有营养的心理大餐的产物,而是复杂的心理系统不断的作用于心理,对其进行反应、适应、整合、吸收,并且维持我们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之前平衡的结果。心理健康当然取决于生理需要本能和外部之间的平衡,就是我们通过说的本我、自我、超我,塞尔玛说人要按照规范来调节本能、欲望、愿望和自我中心,这是发生在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很多人误以为满足感和幸福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其实并非如此,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人类自我当中的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判断,还需要作为一个文明人能达到的社会程度来判断。如果一个孩子把摆脱恐惧看的非常重要,他一生当中都不敢为了某个理想而去冒险,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对于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如果一个孩子是安全的,除了安全之外也没有任何追求,那么这种安全本身也毫无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完全适应群体,但是这种适应是不加批判的适应和遵从他人的意愿来实现的,那么这种适应也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本意。
心理健康意味着一个人能自由的利用自身才智水平和潜力处理他面临的社会和人类问题。一个人的情绪健康是需要适运用智力的提升。心理健康还必须包括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这一部分是根植于我们的人格结构中,是不能被侵犯和破坏的,不能再缺乏价值体系的情况下谈论心理健康。如果我们仅用个人满足和群体适应来判断心理健康,那么试想一个少年犯会尽可能满足自己也对于团伙适应的很好,那这能够被看做是心理健康吗?显然不是的。所以一边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需求和愿望,一边是道德感和社会需要的限制。
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对于这两者间平衡的维持,通常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容易意识到自己人格内部的这两种力量。
有的时候当我们的脑海里出现某种违背道德的想法时,意识到这种冲突没有办法满足的时候,自我就会在这两种力量中扮演一个调解员的角色,一个健康的自我如同一位明智又公正的法官,它会努力找到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妥协或者是择中。
什么是焦虑呢?在人类的正常发展中,正常的危险和想象的危险都会表现出来,人类如果找不到处理危险的办法,会陷入到无助和恐慌之中,所以我们对于危险的本能反应就是焦虑,在每个人生命的开始,任何意外对于婴儿来说都是危险的,突然的巨响和灯光都可能会吓到婴儿,当婴儿对妈妈依赖,或妈妈从自己视线消失都可以产生焦虑,很多类似都会让婴儿产生恐惧和焦虑。如果婴儿始终都是惊恐无助的,那么婴儿基本很难生存下来。一再重复的经验会若化恐惧,婴儿慢慢发展了预期危险,也就是发展了焦虑,预期而产生的焦虑能帮助婴儿做好准备。如果缺乏焦虑,反而可能产生一些问题,所以说预期焦虑是为了避免创伤。对危险缺乏焦虑,就不能为危险做好准备,可能会引发不好的后果。焦虑有助于人类实现自己的目标。考试焦虑是很糟糕的事情吗?如果考试完全没有焦虑,可能考试对于这个人也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去容纳焦虑。什么样的焦虑是病态的呢,当人们没有办法面对,产生了很多的恐惧,行为上进行逃避,造成了一些危害,这些是有危害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