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成因

发表于:2018-09-28     2623人已阅

  导读:同性恋至今为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论题,同性恋心理产生的原因也并非单一,也许是因为家庭因素,也许是因为自身经历,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

  同性恋形成的心理因素1、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同性恋者也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强的一类。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而同性恋者则希望通过同性恋性关系或恋情来弥补缺少关爱这个缺憾。

  2、在接受同性恋心理辅导的人员当中,有大约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岁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这与同性恋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一旦受到了应保护她们的人的侵犯,便会对这些人及世上所有的男人失去一切的信任。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对他们有任何的信任。因此她们便会转向同性。

  3、而很多受到性侵犯的男同性恋者,他们都来自破碎的家庭,与父亲的关系尤其疏远。如果有另一男人与他们做出亲密的行为,虽然有时他们知道这些都是错的,但因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内心所渴慕的关怀及爱,能得到另一男人的青睐就已经是足够了。这会导致他们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要得到爱。

  心理学界的解析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持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个体将可能产生性欲倒错,例如某些和母亲关系格外亲密的男性,比较后找到一个类似于父亲角色的同性做自己的伴侣。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同性恋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适应和学习的过程,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人突然发生性取向转变的现象。

  如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由单性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不稳定,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多数同性恋者会终止同性恋伙伴关系。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引起的同性恋通过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可能会有所改善。而遗传因素所致的同性恋多半从儿童期就形成,且难以矫正。

—— 咨询师简介 ——
范秀兰
首席级咨询师

       经历过的就是财富,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我们共同觉知人生。咨询师自身关系的和谐与通透,是协助来访者面对问题、通向未来的钥匙;

158
所属分类:
两性关系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图片为本站编辑网上寻找,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是一个普及心理且帮助有心理困惑的人来获取信息,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声明:该站部分文章及图片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心理知识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专家
刘福源首席级咨询师
     刘主任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他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已严谨、求实、进取的工作作风,除了重视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外,更是努力提高其他医院难以处理的疑难杂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曾经,他因失眠率之高而获得中国精神病学论坛杰出“精神疾病医生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预约
推荐咨询师
| 更多
刘福源
已完成1632单
陈思危
已完成1200单
朱晓辉
已完成527单
19
心理专业积淀
182689人次
心理咨询认同
三城四地
五家专业中心
2000+来访者/年
信任选择
238名心理从业者
专业细致的心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