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那么重视你。你所理解的别人的态度,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态度。如一句西谚:“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心中的疤痕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征集10位志愿者,告诉他们,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应,尤其是面部有疤痕的人。
化妆师首先在每位志愿者脸上画了一道血肉模糊的伤口,并用镜子让他们看到可怕的自己。随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过了一会,心理学家又说,为了让伤口更逼真,需要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化妆师没再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假伤口彻底擦干净了。
不知情的志愿者们被派到各个公共场合,回来后,他们向心理学家陈述了各自的经历。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对他们惊讶、厌恶,缺乏善意,总是很无礼地盯着他们的脸。
这个实验的结果甚至让心理学家也很震惊:人们关于自身的错误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感知。他们的脸上本没有疤痕,只因将“疤痕”刻在心里,才会感受到外界异样的眼光。换句话说,所谓外界的眼光,只是你内心的投射。
许多患者病愈后重返社会,担心的问题是:人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怜悯?还是歧视?都不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那么重视你。你所理解的别人的态度,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态度。如一句西谚:“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迈出一步
很多患者特别忌讳提自己得过抑郁。他自己讳莫如深,同事朋友们在他面前也只能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他。演戏太累,给自己、给他人都无端增加了很多压力,何苦?大家忙于生计,谁顾得上你?即使有几个闲人盯着你,他们的兴趣又能持续几天?不能撤除之手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长期保持身体状态的平稳。
抑郁痊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大脑解除了抑制就万事大吉。未来的路还很长,药物治疗只是把你从陷阱底部捞上来,接下来会怎么样,就要看你自己了。
抑郁复发率很高,复发后治疗将更为困难。发作一次的患者,再复发率为50%;发作两次,复发率为75%;三次发作,复发率几乎是100%。
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效果。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曾经专门研究过这个课题。他们发现,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患者的抑郁状有明显改善,与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似。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多的同学,其抑郁状相对较少。
不必太约束自己每天一定要锻炼多少时间、每次锻炼一定要出汗等等。要求太高,就坚持不下来。轻松点,随意点,选择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快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哪怕每次只能锻炼短短10分钟时间,日积月累,必有所成。当慢慢形成习惯,锻炼成为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不需要“坚持”了。
重建心灵
到目前为止,治疗抑郁,除了药物之外,还有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然而自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一个患者痊愈的程度,决定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利用内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病程中,一个人会暂时失去很多社会功能,但大脑从未停顿思考。既已陷入人生低谷,就没有必要粉饰和虚夸,而可以直面内心,用手术刀解剖过去,梳理人生的成败得失。当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转机就将到来。
一个正常的精神世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建构,有包容异见的气度;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又能独立地担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同时,还能够看清人世间的纷繁喧扰,以真诚驾驭着热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放弃和承担一些东西。
假如能做到,就会无所畏惧;曾经承受的一切,就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