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严重怎么办?

发表于:2018-10-31     1449人已阅

  

      叛逆的来源

  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大约12岁——的时候,就逐渐开始产生叛逆的认知和行为,它的基础来自于如下几点:

  认知水平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辩论功能的基础。他们开始清晰的去意识,对方语言中的逻辑关系及其破绽。该项能力的发展,让青少年拥有了和家长“顶嘴”且“胜利”的功能基础。

  快速发育的身体让青少年改变自我意象。很多初中生都苦恼于开始有人叫自己“叔叔”和“阿姨”,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群体中,他们已经脱离了儿童,也就是我们社会“地位”中的“比较小辈”,成为了具有一定地位的“次小辈”。地位高了,往往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权力”,而“权力”象征着“自由”。因此当身体快速发育时,青少年对自由的渴望程度也在提高。

  对异性(或同性)的好感,这应该是青春期中比较重要的主题了。青春期恋爱将大力促进青少年去划定自己的“领地”。例如自己的房间开始上锁、有秘密情书、日记本记载对异性的幻想、手机短信、qq开始屏蔽父母。

  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儿童期的重心在家庭,成年期的重心在社会,青春期恰好就在二者中间,是一个人学会进入社会的过程。例如过去我想要钱,有充足理由的话父母一般不会拒绝,但在社会中,你不仅要有理由,还要有相当的沟通技巧,这个技巧就是在青春期练习的。

  

       假性自体

  自体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在儿童期,每个家庭都会对儿童产生各种期待,我们能够从每个人的名字当中,看到他们原生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样的。儿童潜意识中,会认同这种期待,并在自己的各行为当中迎合家长的期待。但每个人的气质类型(性格中先天的部分)并不相同,且不存在明显的遗传性,加之父母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及环境不同,这就导致儿童的真实面与父母期待中的儿童有所差距。

  当个体处在儿童期,他们的自体来自于养育着的评价和强化,并非来自于对自己清晰的认知(自我同一性),因此我们称之为假性自体。青春期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整合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该年龄阶段将对假性自体和迎合行为产生质疑,于是进入到了“打破假性自体”的过程。养育着发现儿童性格开始有了巨大变化(实际上是真实自体展露的结果),失控感油然而生,于是冲突开始爆发。

  举例1,小学1年级,老师说“小明是坏孩子,谁也不许和他玩儿”,结果就真的没有人和小明玩儿。小学4年级,就开始有一小部分学生,去和小明接触。到了初二,基本上老师这句话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这种变化就是青少年逐渐打破老师期待(假性自体)的过程。(该案例来自于和一名教师的访谈)

  举例2,家长都希望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但实际上发现小明很懒惰,连每天背诵2小时英语都做不到,于是天天监控小明背诵。小学期间,小明常常流着眼泪在家长的陪(jian)伴(du)下背诵,但进入中学,小明开始渐渐的抵抗父母的监督,开始锁门写作业,不需要父母的管(jian)理(kong)。这里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家长虽然希望小明勤奋,但其行为却暗示小明懒惰,基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小明则产生大量懒惰和拖延行为,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但青春期与父母划清学习边界(锁门-自己的领地)后,小明在象征意义上开始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过去的假性自体是懒惰和依赖的,青春期的叛逆则是独立的。(该案例来自于我的一个来访者,其中重要信息有所改编)

  “叛逆”的相对性

  这里比较好理解——叛逆通常指的是违背社会规则,还是违背家庭文化。例如有三个家庭都拥有初二男孩一枚。家庭A认为男孩就应该出去跑跑,别宅在家里,得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家庭B认为男孩虽然要交朋友,但晚上不许夜不归宿;家庭C认为孩子(注意,他们的用词是孩子,不是男孩)比较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错题都没改完就没有资格玩儿。

  有一天,三个男孩碰在一起聊的投缘,聊到半夜12点才纷纷回家。三个家庭会如何评判青少年的叛逆呢?

  因此很重要的观点是,在更多的家庭中,叛逆是个相对的概念。

  再举个例子,关于恋爱。有的家庭认为,划清边界,别做出格的事儿就行,同龄人在一块聊聊人生理想,有个好感很正常;有的家庭认为,你们只能是朋友关系,别走心走肾;有的家庭认为男女生就不应该在课堂和学业以外的地方有朋友关系。如果这时候,三个家庭的青少年与一名异性顺路回家,有说有笑,被三个家庭的家长看到,家长的内心会如何评价这种行为呢?

  哦,对了,您可能会问到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怎么办,答案很简单——110.

  家庭发展视角

  家庭生命周期中,具有青少年的家庭是单独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来探讨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具有青少年的家庭,将与过去家庭具有重大变化,表格如下:

  其中“替换亲子关系,允许青少年自由地进出家庭系统”,意味着家庭需要改变对青少年的看法。允许自由进出意味着两部分:1.养育着相信儿童的行为是正确的,至少是有意义的;2.青少年将更多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个人观点和工作重心

  叛逆相当程度上是个主观概念,如果我们做了青少年养育着团体的话就能够发现,一名被孩子折腾的痛苦万分的家长,很有可能成为其他成员羡慕的对象。因此我并不认为叛逆行为是必须制止的,相反我更相信,在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下,以他个人的能力,这些行为是他能做到的做好的应对方式。

  因此工作重心通常并不避讳这些“叛逆”行为,而是和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尤其是情绪和认知层面。通常叛逆行为背后的需求被满足后,不良行为自然降低。以下是几个常见公式,但不juedui,仅供参考:

  打群架——归属和安全感。我属于某一个“过命”的集体,我们关系非常好,以至于拼命都要保护彼此,详见古惑仔。

  谈恋爱——情感体验,因为和异性在一起,能够激发海量荷尔蒙分泌,情绪体验绝非冷冰冰。另外就是被人积极关注的感觉。

  逃学——宣泄对养育者的愤怒。是的,很多时候不上学就是为了气父母,因为青少年知道这是表达自己愤怒比较hao的方法,当然也就意味着家庭当中,没有给青少年正常的表达愤怒的渠道。

  过度打游戏——归属感、价值感、存在感。

  再重复一下刚才的观点,对于叛逆的青少年来说,为了获取这些好的感受,他们能选择的比较hao的行为,就是“叛逆”了。

      叛逆如何从有到无

  这个内容是前些天和同事聊天聊出来的,具有相当代表性。这里的叛逆更狭义,并不指所有错误的行为,而是专只与养育者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共4个阶段:

  发现爹妈的世界观和自己的不一样! 担心自己是错的,于是用叛逆武装自己!

  发现和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也挺好,开始接纳自己!

  再次见到无奈的父母,能笑呵呵的面对!

  开始反哺爹妈,于是变成了大人!

  案例是这样的,姑娘中学期间,家长juedui不允许女孩在外面待到很晚,于是每当姑娘回家晚,一路上胆战心惊,回到家里都是一顿血雨腥风的冲突,养育者和姑娘比较终恨不得大打出手。要知道一切冲突都是双方共谋发生的,姑娘回到家就是一副“老娘就回来晚了,你弄死我啊”的表情,预设这养育者会一顿臭骂,于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引”出了父母的攻击性。

  后来姑娘20岁左右,依然有晚回家的现象,养育者依然不同意,但开始玩儿的很开心,路上也并没有太多的忐忑。

  姑娘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改变了呢?就是一次晚上12点多,喝的半醉,打的回家,看到楼下父亲愤怒的拉着一张老脸。姑娘却笑嘻嘻地打招呼,很开心的管老爸要钱付车费,跟老爸讲今天开心的事情,虽然老爸依然叹息和数落,但两个人不打架了。

  后来姑娘开始发现,看到站在楼下拉着老脸的父亲,感觉很心疼。关系就从养育者照料孩子,变成了孩子照料年迈的养育者。

—— 咨询师简介 ——
廖茜
首席级咨询师

  不以病态的方式看待人的问题,问题只是问题,人不等同于问题。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且令我心怀敬畏的。

158
所属分类:
叛逆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图片为本站编辑网上寻找,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是一个普及心理且帮助有心理困惑的人来获取信息,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声明:该站部分文章及图片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心理知识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专家
贺小鹤资深级咨询师800元/节(每节60分钟)
      个人介绍:我拥有多年企业管理经历,使得我对于企业人士,尤其是职场女性的多重压力有更深的理解。我喜欢不断反思自身,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的自我完善,我的心理成长带来我整个家庭的
预约
推荐咨询师
| 更多
陈思危
已完成1200单
刘福源
已完成1632单
朱晓辉
已完成527单
19
心理专业积淀
182689人次
心理咨询认同
三城四地
五家专业中心
2000+来访者/年
信任选择
238名心理从业者
专业细致的心理帮助